搜索

一旦读懂人性,便不会为情所困

发表于 2025-04-05 06:29:04 来源:社会热点网

沈从文年轻时曾多次给《晨报副刊》投稿。当时的主编孙伏元得知他是小学学历,从不拿正眼瞧他。沈从文的稿子他看都不看,沈从文上门拜访,他也是冷嘲热讽。因为孙伏元,不谙世事的沈从文郁闷了很久。孙伏元之后,徐志摩继任主编,对沈从文非常认可。有了徐志摩的鼓励,沈从文越写越出色。不仅刊发了数十篇文章,还被聘为西南联大的讲师。那时再次遇到孙伏元和曾经嘲笑他的人,他们竟不约而同地换了一副嘴脸。有连连称赞的,有套近乎的,有跑前跑后帮忙的……这一刻,沈从文总算明白什么叫人心反复。他这才从人情世故中跳脱出来,既不会为从前的屈辱难过,更不会因眼下的尊崇而得意。很多时候,我们为人际关系痛苦的根源,都源于对人性的无知。当你读懂世态人情,便不会再为情所困。01人心曲折反复,人性经不起考验。世事人心,或善或恶,忽明忽暗,变幻莫测。年轻时遇上一人碰上一事,总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。等人世间走一遭,才不得不承认,皮囊之下裹藏的那颗心实难捉摸。满脸堆笑的人,背地里可能说尽坏话;表面恭恭敬敬的,也可能一转身就面露凶相。说到底,人心本就经不起揣测,人性向来经不起考验。作家路遥就在小说《人生》中,用主人公高加林的经历,带我们一窥人性的幽微。最开始,高加林是村里的代课老师,乡里乡亲敬他有文化,各方面都很殷勤。后来他的教师职位被顶替,众人的奚落嘲讽乃至打压欺辱,就接踵而至轮番上演。而当高加林在叔父运作下,进城做了“公家人”,乡亲们又变回那副可亲的模样。有人不远万里挑来山货送他,有人忙前忙后为他张罗对象……命运起起落落间,高加林因人举报又丢了城里的差事,再次回乡务农。而等待他的,堪称变脸的经典剧目。大家先是争先恐后地来看热闹,指手画脚地议论,后又都渐渐疏远,没了往来。果真是,人情似纸薄,世面如翻书。世态炎凉,人情反复,向来如此。你风光时,好人最多,你落魄时,谁都没有好脸色。哲学家罗素,出身富贵又颇有成就,身边从来都是良师益友。一战爆发后,他因为反战言论被政府通缉,又锒铛入狱。一夜之间,往日的朋友们走的走,散的散,竟是一个也靠不上。更可悲的是,自己最敬重的一位老师,竟站出来公开反对他充当污点证人。起初罗素非常愤怒,但慢慢地也想通了。人本质上就是善变的动物。不知人性幽微,难免愤愤不平,受困其中。见得多了,就不会轻言善恶,让外人搅动心绪。02世上最不值得的事,就是和人性较劲。前阵子热播剧《凡人歌》中那伟的经历,令我很触动。起初他是公司里的副总,围在身边的不是好兄弟就是好朋友。可一被公司辞退后,朋友们大都作了鸟兽散。能联系上的,不是坑他的就是骗他的。印象最深的一幕是,他自己开公司后,有个朋友主动联系,想要合作。可合作开始后,他非但不交定金,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改方案。就在那伟把方案改好后,朋友忽然说,事出意外,合作终止了。那伟当时没多想,可几天后,他发现朋友照常办活动,用的方案正是他的。原来,这位朋友打一开始就算计好了要空手套白狼,白白使唤那伟干活。其实早在不久前,那伟就被老领导坑惨了。不仅替人背锅,还替对方还了八十万外债。接连的打击,令那伟彻底崩溃。他不理解人怎么可以这么坏,更想不通他们怎么好意思坑自己。他越想越难过,整个人颓废得不行,就天天躲在家里喝酒,一副活不起的样子。人性充满了漏洞,就像《红与黑》中说的:在人生这片自私的沙漠里,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。所以,你再不服气再不甘心也无济于事。紧盯着人性中的原罪和弱点,只会令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潭。年轻时的芒格,曾就职于一家律师事务所。前辈加勒特,经常安排他负责一些高端客户,还手把手教他业务,芒格对此很是感激。可就在某一天,芒格忽然被人举报,说他给公司带来了2万元的损失。举报他的不是别人,正是加勒特。原因十分简单,因为芒格前几天没有先接待他的客户,令他利益有损。接下来的工作中,加勒特更是处处找茬,逼得芒格不得不离职走人。因为加勒特,芒格很长一段时间没缓过来,既伤心又失望,既愤怒又无助。有句话说得好:永远不要在烂人身上纠缠太久。纠缠久了,人会烦、会累、会厌、会伤神、会心碎。人性幽暗的事实无法改变,能改变的就是我们面对它的态度。看清人性,看轻人心,你能释怀很多事,也能活得更轻松。03一旦读懂了人性,便不会为情所困。作家王心傲在《这就是人性》中,讲过朋友的故事。他的这位朋友,因为工作上表现突出,大有希望被提拔为公司总经理。可就在任命下来之前,竟有人举报,向公司邮箱发送了好几份朋友的“黑资料”。经过一番调查,“黑资料”全是子虚乌有,举报人纯属栽赃陷害。但领导却因为这件事,觉得朋友人缘不好,就把提拔的事搁置了。朋友多方探查,发现举报人竟是他在公司里的一位好朋友。他愤愤不平地对王心傲说:“真是人心隔肚皮,我算是瞎了眼了。”但王心傲却说:“人本来就这样,没有绝对的好与坏。你同事以前帮你的时候,是好人;见你要升职,一嫉妒又成了坏人,他的好坏全因处境不同而变。”听王心傲这么说,朋友豁然开朗。他全然释怀,开始更努力地工作。不出半年,领导见他业绩更出色,直接给了他总经理的位置。话剧《雷雨》中有句台词:“人的心都是靠不住的,并不是说人坏,而是人性太弱,太容易变。”人活到一定岁数就会发现,绝大多数感情,终将在人性的发酵下变了味儿。甚至戳你最痛,伤你最深的,往往是离你最近、关系最密的人。无论与谁交往,都别高估情分,我们才能原谅这个世界的凉薄。诗人木心,这辈子做过三次牢。第一次是1957年,他30岁。当时,他在上海工艺美术制品厂做设计师。被嫉妒他才华的同学诬陷“策划偷渡”,含冤入狱。第二次是1966年,他39岁。同样是被不怀好意的人揭发他读海涅的诗,思想有问题。第三次被抓时,他已经50岁。这次,依旧是被人扣上“莫须有”的罪名,稀里糊涂地坐了两年牢。终其一生,他被身边的人害惨了。但木心却早早就看透了,人心就是如此险恶,大可不必与之纠缠。所以他才会在晚年时说:不知原谅什么,诚觉世事尽可原谅。他原谅了所有人,解脱的却是自己的心。真正见过世面的人,是在读懂了人性的浩瀚后,内心波澜不惊。当我们放下评判,不再计较的那一刻,才算真正摆脱了人情的束缚。作家刘墉写完《你不可不知的人性》后,第一时间拿给太太看。太太看完后,由衷赞叹:写得真辣,真精彩。但紧接着,太太却皱起眉头说,看完后,心里很不舒服。“为什么?”“你把人的脸皮剥下来了,人性太丑陋了,看了当然不舒服。”刘墉听罢,也很感慨地说:“是啊,人性是不好看,贪婪自私、急功近利,喜新厌旧、猜忌犹疑……总之就是难以捉摸。但我揭露人性,是希望大家在了解之后,能有谅解。因为只有谅解了,人才会活得舒心。”不囿于人性,不困于世情,我们才能在这人声鼎沸的世界中,收获一份宁静。点个赞吧,与朋友们共勉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随机为您推荐
版权声明: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一旦读懂人性,便不会为情所困,社会热点网   sitemap

回顶部